大學選校還是選系?
剛好弟弟是今年學測的應屆考生,讓人回想當年的諸多掙扎,人生迷茫時,除了自行思考外,還會問遍周遭覺得信任的人,用各種關鍵字在網路上爬文。這可不是那種「其實心裡已經知道答案,只是想找人同意」的情況,而是「真的不知道哪種選擇才是最適合自己的」。
若你是正在面臨「選校或者選系」的讀者,不妨看看這篇,從中可以試著推敲看看自己到底是何選校還是選系。
我會從三大方向分享:如果選校,為什麼?如果選系,為什麼?最後會分享我自己的選擇及截至目前的感受。
如果選校,為什麼?
- 在意旁人眼光。
- 學校資源落差大。
- 經濟、地緣等各種不可抗因素考量。
- 自己有轉系的信心與定力。
- 這個學校我愛到不行。
1.在意旁人眼光。
通常親戚朋友同學老師家人,劈頭都愛靈魂拷問:「你上哪間?」,然後大部分都只記前面「學校」,而非後面「科系」,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有名校情節,會在意旁人眼光到一個不行,那你可能適合選校,畢竟未來四年,甚至出社會後,都還是會有人在問。
有些人會說,出了社會就沒人在意你什麼大學了。這句話真的不完全正確。
出了社會,按照我的經歷:找工作的時候人資、面試主管都會問,找到工作後,同事之間也會問,就算是外商工作,也還是會問你在哪個國家的哪間大學念,大學學歷除非你讀碩士,不然就是會一直跟著你,也總是會有人在意。
在外商,大家看你讀的是不是國際名校,在非外商,大家看你讀的是不是頂大。所以別再一昧相信工作後就不會有人在意你的大學學歷這句話了。
2.學校資源落差大。
我讀大學的時候算是很榨乾學校資源的人,盡可能地使用、體驗、詢問。所以可以感受到不同的大學,確實在資源上有落差,就拿兩項來說:國際學生和交換學校。
國際學生:排名靠前的大學,自然是會吸引到國外優秀學生主動申請,所以國籍繁多、國際生素質優良,但排名中後的大學,大部分是用獎學金來吸引國際生,國籍種類單一、素質也參差。
交換學校:排名靠前的大學,有跟大部分的國際名校簽約,排名靠中後的就沒有那麼多選擇。
3. 經濟、地緣等不可抗因素考量。
以上兩點是在你有「選擇」的前提下考慮,但若你因家庭環境需要讀特定的學校,不論是國立大學或提供獎學金的私立大學,那當然你的選擇就很明確,又或者某些因素你必須離家近,或者你想離家很遠,答案也會變得很清晰。
並不是人人都有選擇的機會,但人人都有機會在自己的選擇內做出最好的應對。
4. 有轉系的信心與定力。
每個學校都有轉系的機會,但門檻有高有低,所以如果你真的很愛某個學校,但你因為某科分數不達標無法申請或錄取,你可以先查看看這所學校該系的轉系規範,不外乎會考量:系上的排名、應修學分等,所以你在原本的科系內,成績要維持得很好,通常都是1-2%的人有機會,甚至有些是要該系有缺額,才會開名額,如果轉得晚了,你還得降轉,意思就是原本你要升大二了,但因為轉系,你要從大一開始唸起。
這些所有的規章辦法,都在各大大學科系官網可以查到,就可以事先知道轉系需要的條件,另外也別忘記,如果你想去的是熱門科系,自然不只你想著要轉進去,名額有限,轉系是跟自己系上(爭成績排名)以及系外(爭轉入名額)的雙戰爭。
所以如果你有足夠的信心與毅力,你也可以考慮選校。
5. 這個學校我愛到不行。
那你選校吧!真的!擇你所愛、愛你所選。
如果選系,為什麼?
- 不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- 清楚自己想學的專業及職涯規劃。
- 不喜歡浪費時間。
- 能接受這所學校。
- 相信自已到哪裡都沒問題。
1.不在意別人的眼光。
與選校的呼應,反之,如果你不在意別人的眼光,可以自信說出自己讀什麼學校什麼科系的人,那真的很鼓勵你選系,因為大學會陪伴你四年,科系也會陪伴你四年,但科系比大學還要深入你的生活圈,就像上了大學,不難發現系學會比學生會還親,系主任能直接決定你的事情比大學校長還多。
所以如果你不是很在意自己讀什麼大學,但很介意未來四年學習什麼專業,那你就可以考慮選系。
畢竟這世界上還是有,聽到你的大學後,再聽科系,就會一臉「你怎麼會想讀這個系」的表情,甚至有些人聽到你讀XX大學XX系後,就直接認定你一定是選校不是選系,真心愛這個科系的人真的先哭。
2. 清楚自己想學的專業及職涯規劃。
如果你很明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,那絕對不要浪費時間,選系吧!除非這所學校師資、環境爛到不行,選了等於沒選你再去選校。
選系可以讓你在一開始就專注衝刺自己有興趣的領域,你讀起來會更快樂、更有成就感,也會更有成績,不迷惘且全力衝刺的效果,是很驚人的。
不用等到畢業,你就會發現,術業有專攻,特定產業的人,相較於看學校,可能更看科系及專業能力。
如果你的職涯規劃很明確,那你的選擇就會很明確了。
有朋友想當空服員,就死活都要讀語言,即便空服員並沒有限制一定要語言系出身;有朋友想當工程師,就一定要選擇理工相關科系,不打算浪費時間在不擅長的地方;有朋友想當理專、分析師,他就很獨愛財金相關科系;有朋友想當老師、醫生、律師,他們的選擇就更明確了,對他們來說,學校不是首要,能進到相關科系才最重要。
身邊也不少,成績可以上頂大,卻選擇中後段大學的朋友。例如很想讀教育,但教育相關的學校並不多,所以跳動的幅度就很大,也有朋友只想讀法律,能上國立A大學與私立B大學,但因為該私立B大學的法律系資源、背景都比該國立A大學好,所以毅然選擇私立B大學。
對這些人來說,他們的目標很明確,所以不太受到世俗的眼光、評斷價值影響。
3. 不喜歡浪費時間。
不想浪費時間轉系、不想浪費時間讀至少半學期不喜歡的課系,想把握自己大學的關鍵時間,你就可以選系。
不然一上大學,第一天你就開始心神不寧,因為你想轉系,所以很難專注在新生活動、系上相見歡等各種大學生體驗,變得無法享受當下,身不由已的感覺不好受,又得等待至少一學期的時間才可以獲得一個轉系的「機會」,如果失敗,你不知道自己還要花多少時間。
所以你是不喜歡浪費時間,想心無旁鶩專心衝刺的人,建議你選系,不然你的大學生活可能會有點掙扎。
4. 能接受這所學校。
以上三點都是在「你能接受這所學校」的前提下,畢竟如果你一想到這所學校就反胃到不行,那真的別去了。
建議到學校官網,查查學校科系的師資、環境、歷史,如果你覺得可接受,那就勇敢選系吧!畢竟通常有選校還是選系掙扎的人,都是因為愛校與愛系無法同步,如果你很愛某所學校,會建議你選校,同理,如果你很愛這個科系,也接受這所學校,就會建議你選系,你會過得比較快樂,也更能專心挖掘這所學校的資源與潛力,而非把心力放在其他地方。
5. 相信自己到哪裡都沒問題。
沒問題的人到哪裡都沒問題。所以如果你對自己足夠自信,其實選校或者選系好像都可以,如果你有自信讀B學校A科系,會比讀A學校B科系好,那就勇敢選擇自己最有自信的地方。說不定你會鶴立雞群,在大學嶄露頭角,畢竟頂大競爭力強,僧多粥少,你在另一個地方專注於自己喜愛的領域,或許還更有機會獲得在頂大拿不到的資源與機會。
所以如果你足夠自信,也很清楚自己的方向,可考慮選系。
我的選擇?選系。
當年我是認真考慮非常非常久,才做出決定。
主要是不想花時間申請大學,也不想準備指考,所以決定繁星,但繁星要同時看在校排名與學測成績,我想上的科系,數學是重點科目,但我想上的學校,我的數學不達標,如果要選校,我就會完全走向另一個領域。
也認真查了該校的轉系規範,簡直是重重難關,彷彿不鼓勵你轉系一樣,而且很大的機率要降轉,等於我同屆都畢業了,我還在念大學,這點我真的無法接受。
我是很在意別人眼光的人,但我更不喜歡浪費時間。
所以改查B學校的師資環境,覺得還可以接受,最後決定選系。
但誠實分享,就算到大學報到了,我還是可以感受到自已的不開心,也還是無時不刻在懷疑自己的選擇,後來讓自己盡可能接觸校內各種資源,嘗試各種機會,讓自己慢慢融入、喜歡這間學校。
分享這段是想讓讀者理解,你可能不會馬上接受自己選系的決定,你也可能會不快樂一陣子,但只要你踏出腳步去探索、嘗試,你會有機會收獲到很多意外的驚喜。
在找實習跟找工作的時候,確實也感受到學校會有影響,但其實是在「錄取前」的影響較大,包含篩選履歷、面試等,但如果你有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現並有具體成果,其實還是會有不少公司,願意請你來面試看看,接著只要你的硬實力有到位,其實錄取的機會還是不小的,到了「錄取後」就真的幾乎是憑本事造就未來,肯定還是會有名校迷思的主管,甚至也還有XX幫、AA幫、BB幫,但這些都不是絕對的,都還是會被打破的。
只要你是個人才,就不要怕。
剩下的影響大概就是偶爾同事跟親戚間會碎嘴、八卦一下誰誰誰讀哪裡,怎樣怎樣的,但其實繞一大圈,大家還是在同個環境裡。出社會工作後,年齡、學歷、經驗都很多樣,可能你的國籍還比較重要:) 畢竟某些國家visa不好申請,如果你自帶國籍,可以省去一些手續與成本,你可能還更吃香。
講一大圈,我後來工作的領域,其實跟當初很堅持要讀的科系沒多大關係XD
但因為當初選對科系,才可以第一時間找到實習,第一時間知道自己是否適合或者有興趣,第一時間準備轉換跑道,且因為是有興趣的科系,所以讀起來還算上手,可以有更多課後時間去體驗、實習、探索,反而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擅長什麼,而不是繞一大圈回到當初想選的科系,結果發現非自己所愛。
最後找到現在這份工作,常搭飛機、長駐海外,過得還不錯,還覺得自己太安逸了。
結論:親身經歷後,這些跟我選對科系有關。但讀什麼大學或什麼系並不能完全決定你的未來,你可以慎重思考你的選擇,但不要放太多壓力在身上,試著跳脫現在的時間線,把時間軸拉長一點,或許你可以看見最適合你的選擇,你會發現這一切都不用那麼絕對,人生的挑戰很多,做出不後悔的決定就好!
備註:不論問過多少人、爬過多少文,請一定要給自己足夠的時間跟自己對話,問自己最想要什麼、能承受多少。
最後分享我從小都很奉行也很愛的一句話:不要在恐懼與猶豫中浪費生命。
(還是邀請大家下方拍拍手,雖然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拍手能幹嘛XD)